设计之知心得获——设计之知

作者:王剑秋(Kevin)
分类: 观点/经验
2017-05-18
5414

设计是一种相对复杂的行为,它涉及很多学科,设计本身也是一门学科,很难有直接或标准的答案可以准确并完整的表述它。

知心.png

得获.png

设计之知

设计是一种相对复杂的行为,它涉及很多学科,设计本身也是一门学科,很难有直接或标准的答案可以准确并完整的表述它。设计是思考的过程,是发掘和呈现的过程,是创造和改进的过程,是系统解决问题的过程……

设计之知.png

设计可以是思考,可以是行动,设计是专业但更偏向并贴近生活,它改善人们的生活,也从侧面反映某一区域的整体经济和发展现状……

现在主流的导向是以人为本的自然中心论,考虑人类长远未来的生存问题,是设计伦理学的范畴,也是人本主义导向,设计本身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

我们虽然无法明确去定义设计,但我们可以通过参与去理解和感知它。

时代.png

时代是永恒的主题,也是我们并不陌生的物品,我们生活在时代之中,时代改变我们,我们同时也创造并改变着时代,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又彼此共存不可分割,这就是我们与时代的关系。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产物,当然更多的是当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的时代设计所承载的任务和使命也不相同,对于设计的解释也会有所不同。

任何产物针对当时的时代都具有适应度和匹配度,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美,什么是美,老祖先造字时用“羊和大”组成美字,意思是羊大为美,这出自于对劳动人民勤劳辛苦的称赞,是社会处于原始时代的产物(造字是图形化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而现在美可以针对更多事物:时尚是美,节奏是美,健康是美,缺陷也是美等等,对于称赞的本质没变,但标准和尺度却完全无法准确量化。不同时代人们的知识体系与认知标准不同,越是不断发展和进步,概念和标准也会越难以界定,这也是设计这个行当越来越难做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和时代有关的问题,就是总有人问及未来设计这个行当会不会消失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肯定不会。虽然设计是时代的产物,但不是这个时代才有。当远古人拿着石头嗷嗷叫着冲向野兽时,设计就已经存在,虽然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设计,但他们手中拿着的就是设计的产物,石器时代多点说是几百万年,少点说也有4-5千年,要说消失早就消失了根本不需要等到现在或是未来。只不过,远古时代的“设计师”用的不是AI\PS\CDR,无数年以后的设计师用的也不会是这些,改变的只会是工具或是形态的不同,本质很难改变,也不会消失。 

我们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的时代:工业时代,解决的是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益的问题;信息时代,解决的是系统化、智能化、数字化的问题;还有现在正在经历的后信息时代,解决的是社交管理的问题。这是我们已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的时代,那么下一个会是什么时代呢?

大部分人和群体认为将会是“设计时代”。是以人为导向,设计为驱动,一切回归于人本身的时代。

当下.png 

设计已经无处不在,具体来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极速迭代,人们现在所拥有的财富超过了以往所有阶段的总和,物的丰富也使得人们在情感方面得到更充分的释放,一度被掩盖的“本我”需求也开始慢慢显现。随着商业的发展和体验经济的到来,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着变化,需求更是飞跃式的增长,设计前所未有的更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不管是商业模式,品牌战略,产品形态,顾客需求,场景体验,空间,颜色等等,所有的事物都表现出了对设计的渴望,设计也不再是设计师的标签,也不是职业的专属,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设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设计师,可以感觉到,在未来设计将更紧密的融入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点。

2013年交互设计体验周中,就有一个突出的话题“商业和设计的融合”。说明面对新的竞争与需求,企业也已开始关注如何让设计师具有商业思维,如何让经营管理者具有设计思维。近几年麦肯锡也招收了越来越多的艺术专业毕业生, 而以前更多的是MBA,因为事实证明,艺术生拥有不同的思维视角,且在创造性和创造力方面相对优于商科学生。

在教育界,世界上一些有前瞻意识的院校,已经开始加紧培养拥有商业思维的设计师以及拥有设计思维的经营管理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瑞商学院与马里兰艺术学院,携手宣布推出设计领导方向的工商管理硕士项目;费城大学推出了全新的战略设计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项目,称其是为多角度思维者准备的工商管理课程;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2005年就开始通过该学院的罗特曼设计中心向学生和企业管理者提供设计思维选修课程;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开设了关于设计思维与创新的课程;巴塞罗那拉曼鲁尔大学的Esade商学院开设了一门为期4天的名为“商业创新中的设计思维”课程。弗吉尼亚大学达登商学院开设的在线教育课程——“用设计思维解决商业问题”,吸引了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学员参与。

同时发生的还有,设计学院也开始拥抱战略和管理:帕森设计学院推出了一个战略设计与管理方向的硕士学位项目;加州艺术学院于2008年第一次推出设计战略方向的工商管理硕士项目(DMBA),当时申请者是92人,而现在已经成为竞争最激烈的学习项目之一,诸多例子不在列举 。

从行业本身、商业、教育等多方面都足以说明转变已经开始。可能有人会觉得,设计瞬间“高大上”了很多,终于有机会站在人才需求链的顶端,但更多的机会也需要我们更平和的看待:如果我们单纯的只是设计,或者只关注设计,那么我们可能会无法适应后续的发展,甚至会失业。作为设计师的我们更多该有的是危机感,如何理解设计,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和面对设计,如何适应未来的趋势都值得我们去从新思考,因为这个未来可能就在几年以后,但其实已经在发生了,这不是在制造话题,因为这本身就是事实。

知识.png 

知识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古代人用学富五车形容知识丰富,而对于现在的我们,“五车”可能仅需要一个电脑指令。同时,科技的进步使现在的人们处于快节奏的信息过剩,但系统知识又相对匮乏的状态。信息过剩造成的紧迫感,让人们很难有长时间的专注力,也很难有时间去真正的思考,很多知识都处于点状存在。知识的获得、整理、存储、应用与大脑有直接的关系,大脑的记忆形态最初是以点状存在,经过思考、发散、应用等才能连接成线,最终转化为系统的网,也只有多维度的系统知识才能在应用中发挥创造力。

知识决定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态度、决定,也最终影响我们得到的结果。设计也同样需要多维度的系统知识,需要知识支持,更需要通过知识去转换。知识使我们走的更高更远,但知识也对我们有所限定,对事物我们需要持有开放和相对的怀疑态度。宽泛与广义的度不考虑,只考虑我们个人,我们每个个体掌握的知识都是已知,都是有限的,对于未知来说我们也都是无知的。我们的不知道,并不代表不存在,或者说不影响事物的动态过程。面对设计也一样,作为设计师本就应该比大众对于设计的了解更多,但同样也应该明确设计不一定就是自己所了解的那样,或者也许它不仅是这样,同时肯定还有别的样子。

下面我们针对设计,试着用不同的维度与角度去面对和感触。将要说的内容有关于设计,但不代表设计就只是如此,只是希望通过以下内容,能使大家从自己出发,抛开定义,概念,经验等已知内容从新发散和思考,从新去感触设计。

 本质.png 

人类学家称:人类任何行为的本质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设计也不例外,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的。比如说:包装设计解决的是产品的封装、运输、陈列、展示、推销等问题;装修设计解决的是空间布局、功能划分、合理居住的问题。所有的设计都一样,最终的结果都是解决某种问题,或者说满足某种需求。是否能够解决问题或满足需求,也可以作为对于设计的一个评判标准,任何设计的成果,无论如何美轮美奂、如何节省成本、如何爱不释手,如果不能解决问题都是失败的设计,毕竟中看不中用等于是没用。

所以作为设计师,需要放下自我更多去面对需求。大到一座建筑一栋楼,小到一张海报一个卡片,都需要解决各自针对的问题。项目方在面对我们的作品时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反馈,比如,经常有设计师说客户太low了,一是标志拉大,二是产品图片放大,三是把标志和产品图片再放大。为什么不想想,客户只是希望消费者看到他是谁,卖什么产品。设计是手段和方法,传达才是最终的目的,要不为什么叫视觉传达。客户需要传达的结果,不是设计的过程。如果不能解决传达的问题,那么对于客户来说,一年的经验和十年的经验同样都是一文不值。

具体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在后续的章节里会有详细的举例和发散。

 物人.png

人创造物,物服务于人,设计最终会从物转换到人。就现阶段来看设计更多是对物的塑造,在当下更是发展到了极致,前面有提到物的总和的问题,加上商业的深度介入,设计不但要创造物,还要负起培养人们“恋物”的责任。拿手机来说,一个不够,买两个,两个不够怎么办,那就半年换一个。这是商业和设计共同的结果,也和上一个时期整个社会对于物的匮乏有关,属于历史原因,同时也是人对于物的需求所引发的。任何富庶的国度资源都是匮乏的,事实上国家近年来在资源等方面已经不断的加大力度,再加上人们从陌生到经历之后也一定会更加理性。

设计从物出发的得到必然是物,人的需求可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物的过剩是人们精神层面匮乏的写实,物的过剩也会引发后续精神层面需求的增长,要不然人思想的存在就没有价值了。也只有从人出发设计才能真正解决人的需求。

前面有提到的“本我”需求,本我是每个人真正的我,每个人都有三个我:超我、自我、本我,是由佛洛依德从精神层面所提出的理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动作等行为都和这三个我有关。但无论超我、自我,人最终都会回归本我,也就是最真实的自己。比如说在物资匮乏时人们只会要求填饱肚子,之后才是要吃饱还要吃好,现在呢是吃自己喜欢的,从没得选到有的选,到随便选最后是自己选(选自己)。这是需求转变的动态过程,也是回归本我的过程体现。

动名.png

设计常拥有动词+名词的双重身份,也是最常见的使用。动词可理解为设计的过程,名词可理解为完成的作品,从过程来看,又可以分为创造和改进,但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不变。

设计同时也拥有形容词的身份,但相对多以贬义词使用。因为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以刺激消费为目的阶段,人们大多数消费都是被动的。并不是说不需要或被迫消费,而是被营造的消费(恋物的主要原因)。比如,我们大多数人并不会去注意:牙膏管口的直径变大了,卷式卫生纸撕痕的格子比原来大了,感冒药按说明书和医嘱服用时总是少一次或多一次,购买时很多商品以捆绑的形式销售等等……这些都是以刺激消费为目的“设计产物”,也是以物为出发导向,被设计的结果。 

但不可否认的是,设计对于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改善所起到的作用。

思维.png

传统的思维方式偏向数据+结构性,它是工业经济的商业产物,对于商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力,更偏向于解决物的问题。时代发展到今天,人性极大的被释放,所有行业都开始比以往更关注“人”,而设计思维正是从人出发,导向更重与人本身,解决的是人性以及本能的问题,偏向实践+本能。

需要强调的是设计思维指的并不是设计师的思维,只是设计师相对善于运用设计思维去完成颠覆和创造,设计本身的价值也体现于此。设计思维是一种思考的方式,设计思维是整合要素、系统思考、拆分重组与创造改进的过程;是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切入问题的过程;是尝试、突破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设计思维在近几年被频频提及,也被更多的人、组织、行业所关注。

艺术.png

设计可以归属于艺术的分类,但却与艺术有所不同,设计也不等于艺术。长久以来大家都缺乏正确统一的认知,这其中也包括了设计的重要性和价值。我们也经常会被指认为“艺术家”,这不完全是我们的错,如社会,教育等等暂时不多做发散。有观点认为设计不是艺术,设计是区别于人文和科学的第三个认知领域,现下这个观点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说说设计与艺术几个明显的不同,艺术很多时候是唯美的,而设计最多是完美的;艺术可以五洋九天,而设计需要从需求出发;艺术可以放大自我去宣泄,而设计需要缩小自我照顾现实;艺术可以只照顾眼睛,而设计需要做到适用;艺术是被欣赏的而设计需要被使用;艺术与设计同样存在创作的过程,但出发点与目的完全不同,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自己的作品成为只是好看的东西,当然,这并不排除很多经典的设计本身就是艺术品,也不妨碍我们可以创作出可以成为艺术品的作品。 

生活.png

设计相对偏多于生活偏少于职业,设计即生活,生活即设计。设计的需求来源于生活,设计的结果也必然反馈于生活。设计也不只是职业设计师、大师、艺术家的标签,从生活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是设计师,比如去往目的地的路线、交通工具的选择,如何做到省时省钱又安全并达成结果,这本身就是运用设计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甚至,我们在所有时间做的所有事几乎都是设计,设计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

设计的能力其实是我们日积月累的一种修养,一种兼具洞察、辨析、表达的综合能力。承载它的土壤便是生活。设计师本身也应该放下职业和专业的标签,相对开放的面对物,多以人的角度去面对生活,面对设计。

知.png

以上为”知“章节的内容,其它章节内容稍后发布。

需要重复的是:以上内容有关于设计,但不代表设计就只是如此,只是希望通过以上内容,能使大家从自己出发,抛开定义,概念,经验等已知内容从新发散和思考,从新去感触。


-end-


0
1
分享到:

0

喜欢他,就推荐他上首页吧^_^

推荐阅读

×

赛事服务联系方式

0371-86068866

4008887269

cndesign@163.com

好的,我知道了

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 QQ:33143335 QQ:1904200230
  • 电话:18569912460
  • 投稿:cndesign@163.com
  • 地址:郑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区9号楼2层

版权信息

  移动 Android 版 豫 ICP 备16038122号-2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2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