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的表格一般出现在方案性的文档中,用来比较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之类的全局特性。而且主要是用来给老板或老大们看的,因为他们可能不需要细节,而是需要结果。而当我们用这种最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产品的的改进规划和超越竞争者的优势及困难,我想至少要比空口描述更来得有说服力一些。
丢失了什么?
OK,方法说完了,很简单是不是?只是做一个横向对比嘛。可能你会说,这个我本来就会啊,可是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作用其实如上面所说,也很简单。让你自己和别人能够很快的了解这一产品的特点,以及它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帮助你和你的队友快速决定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必要时可以用它作为真凭实据来说服与你意见不同的人。
这些理由加起来,够不够充分呢?
在讲座中,我附上了一份真实的面向用户体验的竞品分析报告,即网易博客和另一知名博客之间的对比分析。我从中节选了20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又准备了50张扑克牌,并请一位MM助理帮忙。我每讲解到一个问题,就请她凭自己作为用户的感觉,从中抽出0-5张牌来。如果这个问题她觉得严重,则多抽出几张,比如4-5张;如果不严重就少抽或不抽。
这样在20个问题讲完之前,如果50张牌已经耗尽了,那说明这个产品已经很糟糕了;如果最后还剩余一些,则说明产品的用户体验还好。
实际上,当最后问题全都讲完之后,牌只抽出了约三分之一。也就是说,这份报告中提出来的问题,可能是相对严格了一些;而对于一个对网络产品有所了解的专业型用户来说,有些被我们当成重点提出来的问题,其实不会对她造成太多的困扰。无论怎样,这个产品还是相当不错的。
但是接下来,我又抖出了事先准备的另一个包袱——计算公式。
假设这位助理可以代表普遍用户的话,从50张牌抽走了1/3,也就是说这些问题耗掉了她1/3的耐心。换句话说,我们的博客出现的问题虽然不是很多,一般用户都能接受,但实际上可能已经在使用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使1/3的用户受到了干扰。而博客的用户数是1亿多!每天有几十万的人在发表新的博客,更多的人在更新、修改和阅读。
以这样的基数来计算,这个1/3的代价就有点太大了……(何况我们实验的只是节选部分,实际的问题有几倍之多。)
当然,这么说可能显得有点危言耸听了。但我认为如果这样去思考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我们的工作有多么重要。
至少,当你意识到一点细节上的瑕疵,可能会影响到几十万甚至上亿人的正常使用时,你还会“因恶小而为之”么?当你发现,如果能让助理MM少抽掉一张牌,实际上就为产品拉拢了几十万用户的心,你还会“因善小而不为”么?
局限与意义
最后,要说说这种方法的局限。
同样根据其来源,人类学中对于“比较研究法”的局限性是这样描述的:“其主要缺点在于把文化要素和整个文化隔裂开来(文化要素是属于整个文比的,也只有在整个文化中才有意义),并多少有点牵强附会,把一些表面相象、但发生背景截然不同的文化要素放在一起。”。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单纯依靠这种方法来评判一个产品的优劣,它只是一种客观比较的收集而已。简单的说,它可能会存在以下造成结果误差的问题:
元素与整体分离,这点与官方说法一致。
分析脱离了产品文化,因为竞品的产品文化可能是不同的,不能单纯从局部去比较。只是把表面化的东西列出来,可能会忽略很多产品本身内在的关联或限制等因素。
几种竞品虽然形式类似,但面向的用户群或有不同,单纯比较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
所以,当你做完这样一个“找茬”游戏的时候,你可能要对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判断哪些可以取舍;而不能单纯的照本宣科,拿来就改,那样的结果也是很危险的。
不过虽然这种方法会有如上所说较大的误差,但我认为其积极意义会更大一些,毕竟上面的问题我们只要知道了,就可以很好的绕开并做好心理准备。而大致的积极意义如下:
知己知彼,孙子兵法的中心思想,这个没啥可说的。
竞争对手做的你都看过并细致分析过了,那你至少可以比对方多思考一步。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许有一些你纠结了半天的东西,对方早就纠结完并解决掉了。
就算是双方都没解决,至少对方的方式可以帮你开拓思路。
当你不知道该如何决策的时候,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你做出选择。
啰嗦
其实,我觉得相对于用户体验研究者来说,产品策划是更应该多应用这些对比方法的。因为像这种竞品分析,对于设计师来说,只是一种快速找到问题的方法,外加说服需求或技术方的手段,找的大都是一些交互或视觉上的细节。而对于产品的引导者(策划)来说,知已知彼就显得更为重要,而且像功能点,竞争力,数据……策划要面对更多抽象而不确定的东西,有这样一个把抽象化为具象的方法,应该比单纯的用文字去纠结要好得多得多得多。
另外建议使用这种方式对产品“找茬”的人,不要像没头的苍蝇那样东一块西一块的比较。先把产品的结构和你想知道的东西列出来,细分,然后再一项一项去比较,会方便很多。
0
喜欢他,就推荐他上首页吧^_^
0371-86068866
4008887269
cndesign@163.com
CND设计网(CNDESIGN)会员所发布展示的 “原创作品/文章”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商业用途均需联系作者。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Copyright ©2006-2019 CND设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