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物:弱设计时代

作者:
分类: 行业聚焦
2012-01-16
4814
 最近,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设计机构正在转型,至少是从把名字由产品设计公司更名为研究服务机构开始。当然从字面上也很好理解这种用意,设计机构希望把工作重心从机械性的外观结构设计转向前瞻性更强、有更多机会解答“我们为何如此设计”和“如此设计的价值何在”的研究领域。

  这是好事,中国设计在经历了短暂的盲目、山寨、机械复制之后,开始有意识的摸索突破设计瓶颈的道路,与世界接轨了。话说中国设计不过十年的发展,之前全属铺垫,觉醒之快,实属不易。

  应该说这种转变是设计发展必然的过程,发达国家七十年代也经历过这样一次行业升级。与中国相似的,西方当时的设计公司疲于应付机械的产品设计工作,廉价的服务费用和短暂的设计周期使设计行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局。

  危与机总是并存的,像IDEO这样一些优秀的设计公司就是在那个“不怎么好”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因为他们发现了设计的新价值,即用创造代替制造,去回答“设计带来什么”。至此,设计师终于与艺术家分道扬镳,前者越来越侧重于成为工程师、科学家或发现者,后者成为了今天的装置艺术家、宣扬品牌个性的首席设计师和走秀达人。在这条线索上西方设计发展了四十几年,构成了现在由科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设计师以及发明家构成的产品设计团队。

  未来的设计是什么样子呢?如今,每个有能力的企业都养着两支完全不同的设计团队,至少是与两支完全不同的设计团队合作着,一个设计团队歇斯底里的创造着不可能,另一个团队兢兢业业的创造着当下的需求。不可能是品牌的旗帜,需求是品牌的根基,一个是造梦,一个是现实。

  我们把设计从制造中剥离出来,又把设计从艺术中剥离出来,似乎它就越来越侧重于解释“产品的用意”了。

  产品一方面变成代表公司高度的艺术品,完全艺术化,另一方面追求体验极致,成为保证公司业绩的功能体验品,完全的实用化。第一部分由艺术家完成,而设计者更多的,转向配合学者,考虑通过技术和对人类行为模式的分析提高产品的使用感受,保持品牌形象,成为实用主义的坚决支持者。

  这就是所谓的“弱设计时代”。这里的“弱设计”不是指不再需要设计,而是传统意义上的设计越来越难以满足现实需求,产品需要更多与设计无关的知识(天文地理文化语言新材料新技术新发现等等)来充实它的体验,很难说设计的范畴变大了,还是能力更小了。

  值得一提的是,霍金最近有一本新书叫《大设计》,他把宇宙的连贯机制也称为一种设计的行为。这么看来,还是说明,随着认知的进步,设计的范畴变大了。

  在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品物认为这种趋势将进一步被强化,说得现实一点——审美越来越成为产品设计的底线,即在保证产品审美“过得去”的前提下寻求体验上的极限突破。事实上这个阶段已经来临,拿手机来说,造型开始大同小异,一块大屏幕几个基本键,有意思的是,形态上没有突破居然成为各大公司内容突破的卖点之一,他们说,我的手机给你不一样的体验。

  深层次的问题是,由全球化、自动化的普及和工作效率的极大提升带来的竞争压力伴随着资源枯竭的隐忧都同时把生产制造指向了一个“用最少的资源满足最多人需求“的道路,人人都需要产品和设计,传统服务于上层阶级的工匠式的设计方法满足不了如此庞大的需求。现在很多人谈论走上游、做高端,似乎就解决了上述问题,但做高端的多了,价值规律决定了它还是要变成低端。 于是艺术价值、或者说个人价值在与创新、与体验感受的较量中败下阵来。因为艺术是不容易被复制的,但创新和体验可以复制。

  这也大概是中国设计行业变革的未来之路。

  而我所担心的是,真正天下大同的时代尚未到来,语言和文化依然具有绝对的地域性,一味跟随发达国家的经验走,通过体验提升抹平造型语义、文化内涵上的平淡是否将把我们的设计引向误区。

  比如欧美国家与亚洲文化上有很多差异,自古以来对美和功能的理解都有所不同。事实上东方人更加注重形式上的美感、协调性,追求用与美的平衡。

 

0
2
分享到:

0

喜欢他,就推荐他上首页吧^_^

推荐阅读

×

赛事服务联系方式

0371-86068866

4008887269

cndesign@163.com

好的,我知道了

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 QQ:33143335 QQ:1904200230
  • 电话:18569912460
  • 投稿:cndesign@163.com
  • 地址:郑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区9号楼2层

版权信息

  移动 Android 版 豫 ICP 备16038122号-2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2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