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更新仍在途中
自中国近代康有为、梁启超开始,尤其“五四”时期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美术革命》之后,几乎所有思想家都把矛头对准文人画,以儒家社会担当的角度,责难文人画在个人逸气的小格局里沉溺太久,要求艺术负担救国救亡的使命,主张引进西方的现实主义,以拯救中国的艺术。
从当时的文化情境看,要求给艺术注入关心现实的新鲜血液,意义深远。也许,社会担当的热血,对现实的忧患,会造就新的人格和新的生存感觉,从而给文人画以新的转机。但是,当时艺术关注现实的精神内核,无法找到一条从儒家功利主义转换出来的途径,致使其后半个多世纪的中国艺术,陷入到语言上摹写物象和艺术附庸于政治的困境。
20世纪初,当时内忧外患的事实,使中国艺术家走上关注现实的创作途径,不但把现实社会题材引入水墨画,而且开始用写实主义造型观对水墨画进行改造,我们只要看徐悲鸿、蒋兆和的水墨画就知道了这种改造的实质。这个改造直接源于近代思想家要求艺术起到唤起民众的作用,当作品不再是文人雅士小圈子的把玩品,而成为供民众观看的作品时,现代展示方式——展览会就出现了。
展览会由于大空间、远距离,以及民众非品味地匆匆观看,都给艺术风格的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徐悲鸿的作品整体大效果粗率有力,有受现代展示方式影响的因素,然而笔墨趣味和讲究的程度远不及水墨传统画,自是被现代展示方式牺牲掉的东西。
当然,一些西方大师诸如伦勃朗、戴维、德洛克罗瓦等人的作品,远看气势雄伟,近看也笔笔精到。不过,中国水墨画从把玩到现代展示方式,徐悲鸿才试验了几十年,我们不能要求太高。另一方面,徐悲鸿并没有意识到现代方式对作品风格的制约,因此他的大多作品保留了卷轴形式。与文人画相比,徐悲鸿的画面构图由于受西画影响,使其画心与卷轴形式有不协调之感。只是到了1949年以后,“为工农兵服务”成为重要的创作原则,以及展示方式多是展览会时,中国水墨画的卷轴样式才受到本质的冲击,水墨画可以像油画的画幅比例那样,构图和画面造型也几乎与西方油画差不多了。
现代社会就是公众都有权力欣赏艺术的社会,这是大型展览会诞生的社会基础。像欧洲的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件展等一个展览有几百人参加,很多作品为了气势恢弘和夺目抢眼,大尺幅,巨型装置比比皆是,也是大势所趋。
但是对于中国水墨画尤其是文人画的发展,如何解决远距离公众观看,同时又不失文人画笔墨趣味的细腻和丰富的问题?能否如一些西方大师伦勃朗、戴维、德洛克罗瓦等人的作品那样,远看气势雄伟,近看笔笔精到?其实,这也成为评价一幅当代水墨作品内在价值的最核心标准之一。
0
喜欢他,就推荐他上首页吧^_^
0371-86068866
4008887269
cndesign@163.com
CND设计网(CNDESIGN)会员所发布展示的 “原创作品/文章”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商业用途均需联系作者。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Copyright ©2006-2019 CND设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