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情调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情感需要。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高度市场化和高科技浪潮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化。快节奏、多变动、高竞争、高紧张度取代了平缓、稳定、悠哉游哉的工作方式;各种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入家庭,使人们越来越多地以机器作为交流对象。与全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相对应,人们的情感需要也日趋强烈。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所说:每当一种新技术被引进社会,人类必然产生一种要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说产生一种高情感,否则新技术就会遭到排斥。技术越高,情感反应也文章来源:cnwinenews.com就越强烈。作为与高技术相抗衡的高情感需要,在消费领域中直接表现为消费者的感性消费趋向。消费者所看重的已不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而是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他们购买商品是为了满足一种情感上的渴求,或是追求某种特定商品与理想的自我概念的吻合。在感性消费需要的驱动下,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并不是非买不可的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能与其心理需求产生共鸣的感性商品。因此,所谓感性消费,实质上是技术社会中人类高情感需要的体现,是现代消费者更加注重精神的愉悦、个性的实现和感情的满足等高层次需要的突出反映。
(3)文化心理。文化心理指一定的人群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共同的文化意识。例如,就色彩而言,幼儿喜爱红、黄二色(纯色),儿童喜欢红、蓝、绿、金色,年轻人喜欢红、绿、蓝、黑色及复合色,中年后期喜欢紫、茶、蓝、绿;男子喜爱坚实、强烈、热情之色,而女子喜爱柔和、文雅、抒情的色调。在法国转摘于华夏酒报·中国酒业新闻网,人们喜爱红、黄、蓝、粉红等色,忌墨绿色,因为它会使人想到纳粹军服。在日本,人们普遍喜欢淡雅的色调,茶色、紫色和蓝色较流行,特别是紫色,被妇女尊崇为高贵而有神秘感的色调。而在中国,城市居民喜爱素雅色和明快的灰色调,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喜爱对比强烈的色调。治丧城市用黑色,乡村用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