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和梦想:评说三国文化与游戏作品

作者:
分类: 国际资讯
2010-05-05
11701
扩展阅读:三国简史

  所谓“三国”,通常是指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共九十年这段历史。但实际上,无论是正史(比如《三国志》),还是小说,(比如《三国演义》),差不多都会从董卓之乱甚至更早一些说起。因为曹、刘、孙、这三大势力,是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发展壮大起来的;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早在他们建国之前就已基本形成。

  184年黄巾起义后,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群雄割据纷争,东汉名存实亡。208年的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魏,东汉灭亡。此后刘备、孙权先后称帝,魏、汉、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三国时期结束。266年,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晋武帝灭东吴,统一南北。

  在这九十多年间,不知多少风流人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这里大显身手叱诧风云,正所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而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姓名,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瑜,坚忍不拔的刘备,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也都是我们民族的英雄,因为他们都想把分裂变成统一,把乱世变成治世,但他们也都是无一例外地认为,这个历史使命应该由他们自己,或者说由他们所属势力来承担。因此,他们之间有矛盾,有冲突,有摩擦,有战争。

  那些与历史形象相差甚远的人物

  大多数人对三国人物的理解都是来至电视和小说中,但那只是文艺作品中的面目,文学家艺术家自我的主张。在历史真相无从考究的情况下,越到后代,就越不靠谱,主观臆想和个人好恶的成分就越多。而文学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是超过历史学著作的,下面就以影响最深远的《三国演义》为例,列出几位与历史形象相差甚远的人物。可曾想过,你心中崇拜或者厌恶的对象,也是被扭曲过的呢?

  诸葛亮

  “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这是鲁迅评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时所说。《三国演义》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在赤壁一战中,对诸葛亮接东风描写“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如同巫师。但事实上,火烧赤壁是由庞统献连环计,黄盖献苦肉计。并非诸葛亮之功。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孙刘的联盟。实际上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未必是杰出的军事家。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用兵如神,迭出险招的描述是不合事实的。诸葛亮的特点,无论是史家的评论,还是他的自我评论,都是“谨慎”。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曹操

  本来在《三国志》(及裴注)中,曹操的形象已呈现出了个性特征的复杂化,但在《三国演义》中,这种复杂化尤其突出,作者罗贯中把《三国志》中曹操的一言一行尽可能地放大,并运用自己的观点来演绎、深化曹操。历史上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

  提起这位江东名将,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三气周瑜”的故事,是“既生瑜,何生亮”,以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等等。可惜那是小说,不是历史。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耳熟能详但不存在的计策

  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来写的,民间修史则难免见仁见智,或者偏听偏信。因此,魏、蜀、吴三国一灭亡,史书的记载就众说纷纭,学者的见解也莫衷一是。比如诸葛亮的出山,就有“三顾茅庐”和“登门推荐”两种说法;而火烧赤壁,也有黄盖诈降纵火和曹操烧船自退两种记载。虚虚实实,半真半假,更为这段原本就扑朔迷离的历史平添了许多暧昧。而在《三国演义》中为渲染诸葛亮的多智,有很多计策可能都是不存在的。

  锦囊妙计

  “锦囊妙计”说的是刘备过江招亲,他本来不想去,已经预料到周瑜会害自己,此去凶多吉少;而诸葛亮则坚决让刘备去,推荐赵云保驾,授与“锦囊妙计”。刘备和赵云到江东后,遇到疑难之事,就依次打开“锦囊妙计”,无不迎刃而解,化险为夷。当然,故事是虚构的,历史上并没有诸葛亮用“锦囊妙计”的事。其实,“锦囊妙计”的故事是有的,可惜是发生在曹操身上的“密教”。据《三国志》的《武帝纪》和《张辽传》记载:孙权乘曹操赴汉中进攻张鲁的时机,亲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当时张辽、李典、乐进等率七千人屯守合肥。曹操早在去汉中以前估计到孙权会来进攻合肥,便写了一道“密教”(密封的指示),交给护军薛悌,封皮上写着“贼至乃发”(等到敌军到来时,才可以拆开看)。等到兵临城下时,薛悌当着众将的面拆开了“密教”,只见那上面写着:“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曹操这样安排的用意是:张辽、李典非常英勇,所以让他二人率军去作战。乐进为人持重,所以让他守城;薛悌是个文吏,所以不让他去率军作战,免得他瞎指挥,贻误军情。张辽等照此办理,终于经过一番拼搏,以少胜多,打退了孙权的进攻。

  空城计

  不用介绍相信大家都很了解,这段是三国戏中必会上演的一部,虽然这段不是《三国演义》作者编撰的,但在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被驳回。驳空城计的证据是:诸葛亮屯兵阳平的时候,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节宛城,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在阳平战场,哪来的什么空城计?但事实上诸葛亮施展“空城计”也不合逻辑。第一,司马懿不敢进攻,无非是害怕城中有埋伏。那么,派一对侦察兵进去看看,行不行?第二,司马懿“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距离应该不算太远,那么,派一个神箭手把诸葛亮射下城楼,来他个“擒贼先擒王”,行不行?第三,按照郭冲的说法,当时司马懿的军队有二十万人,诸葛亮只有一万人;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当时司马懿的军队有十五万人,诸葛亮只有二千五百人。总之是敌众我寡。那么,围他三天,围而不打,行不行?何至于掉头就走呢?所以裴松之作注时,就断定郭冲所言不实。 

 

  • 1
  • .......
  • 3
  • 4
  • 5
  • 6
  • 7
  • 8
  • 跳转到:
  • 请输入数字
    请输入有效页码
  • GO
0
8
分享到:

0

喜欢他,就推荐他上首页吧^_^

×

赛事服务联系方式

0371-86068866

4008887269

cndesign@163.com

好的,我知道了

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 QQ:33143335 QQ:1904200230
  • 电话:18569912460
  • 投稿:cndesign@163.com
  • 地址:郑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区9号楼2层

版权信息

  移动 Android 版 豫 ICP 备16038122号-2 豫公网安备 410197020022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