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文为设计大师 Don Norman 于 2010 年 11 月 26 日发表于 Core77 的文章 Why Design Education Must Change,由交大建筑所教授 June-Hao Hou 热心提供翻译于他的部落格。
传统上,设计师仰赖工艺技术弥补知识上的不足,无论是草图绘制、制作模型、绘制细部或彩现,这些花上多年时间磨练出的技艺让设计师感到无比自豪。遗憾的是,在新兴设计领域中,这些技艺缺乏表现的空间。
身为设计期刊与研讨会审阅委员、设计竞赛评审委员、以及设计学生与教师的指导委员,我被迫看很多烂作品。设计师经常对问题的复杂性或对提出论述所需的证据一无所知,便提出骇人的主张。烂作品经常出自聪明、有天份的人,他们有好点子,也可以将产品、概念或仿真制作的很好,可惜提出的主张很糟。
早期的工业设计成品大多是实体产品。然而时至今日,设计师的工作还扩及组织架构、社会问题、互动、服务与经验设计。许多问题牵涉到复杂的社会与政治议题,结果设计师变成应用行为科学家,但他们在这方面的教育却严重不足。设计师经常不了解议题的复杂性和相关知识的深度。他们主张从旁观者角度可以得到崭 新的解决方案,却又纳闷为何这些方案鲜少被执行,或者执行后为何失败。旁观者清,或许能够洞见观瞻,但也必须具备足够经验与知识,方能为之。设计师通常缺乏对问题本质的了解。设计学校并不训练学生了解这类复杂议题、人类与社会行为间交互纠缠的复杂性、行为科学、科技与商业,也几乎没有科学、科学方法、实验 设计的训练。
类似的问题也发生在工程领域中的设计师,虽然他们学的是真材实料的科学,却也经常忽略社会与行为科学领域,他们不了解人类行为、责怪人们没有好好使用科技、质问人们为何如此不合逻辑。(你应该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们的东西运作良好,会出问题都是因为人的关系。」)工程师常忽视人们实际的行为。而工 程师和设计师二者共同的问题,在于忽略实验设计中可能不经意产生的偏差,以及不恰当的简化问题后所产生的危险。
社会与行为科学领域也有自己的问题,他们不仅鄙视应用与实务工作,而且实验方法也不切实际。科学家追寻「真理」而实践家寻求「适切性」,科学家寻找微小差异而设计师期望大的影响力。人机互动、认知工程、与人因工程领域的人则通常不在乎设计。所有领域都有自己的问题,每个人都应该分摊责任。
是改变设计教育的时候了
过去的工业设计师专注于形体与机能,材料与制程,而今日的问题则更加复杂、更具挑战性。尤其对于互动、经验、服务设计领域来说,更需要具备新的技能。传统工业设计是应用艺术的一支,需要造型与材料上的知识,以及绘图和彩现的技巧。新兴领域比较像是应用社会与行为科学,需要了解人类认知与情绪、感应 与驱动系统、了解足够的科学方法、统计与实验设计,所以设计师才能在想法被具体实践之前,进行合理有效的检验。
设计师需要在产品中安置微处理器、显示器、驱动装置、传感器。从烤面包机到墙上的开关、厕所和书(电子书),愈来愈多产品加入了通讯模块,安全与隐私、社群网络、人类社交互动议题的相关知识更显得重要。旧时代的技能(如素描与绘图、模型与模具)必须被新时代的技能(如程序撰写、互动与人类认知)补 强,甚至被取代。快速制作原型与用户测试是必要知识,意味着设计师必须懂得一些社会与行为科学、统计学、和实验设计。
在教育单位,工业设计通常隶属于艺术或建筑学院,以实务教学为主,并以 BA、MA 或 MFA 为最终学位。很少见到设计教育的课程将科学、数学、科技或社会科学课程纳入规划中,所培养出的设计师也因此不具备当代所需的技能。